儒家“消极伦理”不适用于全球化的世界吗?

作者: H.-G.梅勒 [德][1] ; 周玉银 [译][2]

关键词: 儒家 消极伦理 非道德 普世性

摘要:父子互隐的言论表明,孔子主张伦理的有限性或“消极伦理”。这种“消极伦理”否定特定情况下的伦理原则,给予诸如基于亲情和友情的行为以优先权。从古希腊悲剧《安提戈涅》看,作为伦理学两种最重要替代品的“爱”与“法律”是两种“非道德”(amoral)状态。在谈论儿子对待偷羊的父亲的态度时,孔子的道德不是道德主义意义上的道德,而正是这种非道德。在儒家看来,所有美德都根植于孝弟之类的非道德因素,即根植于一种情感。儒家“有限的”或“消极的伦理”不仅适用于中国,而且具有普世性。


上一篇:德性与知识——如何开展孔子启迪的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
下一篇:行动、意志与道德悖论——法国伦理学家扬克勒维奇伦理思想简释

期刊信息
刊名: 世界哲学
World Philosophy
主办: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
周期:双月
出版地:北京市
语种:中文
开本:16开
ISSN:1671-4318
CN:11-4748/B
邮发代号: 2-202
复合影响因子: 0.527
综合影响因子: 0.203
 
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:
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(2019—2020)来源期刊(含扩展版)
 
核心期刊:
中文核心期刊(2017)
中文核心期刊(2014)
中文核心期刊(2011)
中文核心期刊(2008)
中文核心期刊(1992)
 

版权所有: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
地址: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   邮政编码:100732    京ICP46314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