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.布洛赫《希望的原理》解析——关于文本结构、问题与难点

作者: 金寿铁

关键词: 希望 社会乌托邦 至善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

摘要:评估E.布洛赫的代表作《希望的原理》一书的效应和现实性时,当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这样写道:“《希望的原理》是一座飘忽不定的思想山脉,足够几代人苦干、钻研和攀援”.《希望的原理》一书拥有一般社会主义文献几乎查找不到的东西,它利用高度精巧的概念手段,卓有成效地诊断和解剖了今日市民社会的文化,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从日常意识、童话到伟大的哲学、政治乌托邦的多种文化形式.《希望的原理》不仅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创新之作,也是一部优秀的长篇散文,作为20世纪的精神遗产之一,其影响超出左翼知识分子的范围,渗透了20世纪整个西方精神史.


上一篇: 理性的先天与形式价值论:论析胡塞尔的价值论构想
下一篇: 伦理与政治的原始丰富性:古希腊实践哲学的价值与局限

期刊信息
刊名: 世界哲学
World Philosophy
主办: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
周期:双月
出版地:北京市
语种:中文
开本:16开
ISSN:1671-4318
CN:11-4748/B
邮发代号: 2-202
复合影响因子: 0.527
综合影响因子: 0.203
 
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:
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(2019—2020)来源期刊(含扩展版)
 
核心期刊:
中文核心期刊(2017)
中文核心期刊(2014)
中文核心期刊(2011)
中文核心期刊(2008)
中文核心期刊(1992)
 

版权所有: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
地址: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   邮政编码:100732    京ICP4631453